唐代开元年间的《道藏》把“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苓、深山野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苁蓉”并称为中华九大仙草。《道藏》中的中华九大仙草排名,《道藏》道教书籍的总称,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六朝以来道教经典 。
一、铁皮石斛
“石斛”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约公元前3-4世纪),“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生山谷”。后约东汉时期《名医别录》(成书跨度约400年,非出自一人之手)记载“石斛,无毒,主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定志,除惊,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蓫,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
二、天山雪莲
“天山雪莲”,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晋《穆天子传》云,天子向王母求长生不老药,王母取天山雪莲赠之;《柑园小识》云其除冷痰;《四川中药志》云其除寒、补血、温暖子宫,治女子月经不调及崩漏带下;《本草纲目》、《楚辞》、《史记》、《山海经》以及《维吾尔药志》、《新疆中药手册》中均有对雪莲功用的记载,天山有雪莲,生崇山之中,功能除寒壮阳、强筋舒络,治腰膝酸软,为延年益寿之极品。古往今来,天山雪莲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滋补佳品。
三、人参
“人参”是名贵补药,久服健身延年,有很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我国药用历史约四千年。人参分为野山人参、园参和高丽参3个品种。把鲜参洗净,剪去小枝根,蒸2-2.5个小时,取出烘干或晒干,制成红参。红参又分为两个种类,其中形态较好,芦长、身长、侧根长的是“边条红参”,其他的是“普通红参”。
四、百年首乌
“首乌”补益肝肾、益精血、壮筋骨。其性微温,味苦、甘、涩。首乌可改善老年人的衰老征象,如白发、齿落、老年斑等。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直接切片入药为“生首乌”,用黑豆煮汁拌蒸后晒干入药为“制首乌”。二者的功用有所不同,“生首乌”功能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常用于治疗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制首乌”功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等。
五、花甲之茯苓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也可作为食材用,有茯苓饼,茯苓粥,很有营养,口味平和。
六、深山灵芝
“灵芝”,根据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灵芝有紫、赤、青、黄、白、黑六种。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称,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
七、海底珍珠
“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梁代的《本草经集》、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雷公药性赋》等19种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均指明,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八、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中药名为“麦角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是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的尸体的复合体,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功效,主治阳痿遗精、腰膝酸痛、久咳虚喘、劳嗽痰血。
九、苁蓉
“苁蓉”,又名“大芸”,主产于新疆和田苁蓉小镇,内蒙部分地区,中医称其为地精或金笋,是极其名贵的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有“西域贡品”之称。苁蓉入药,由来已久,它甘而性温,咸而质润,具有补阳不燥,温通肾阳补肾虚,补阴不腻,润肠通腹治便秘的特点,正因为它补性和缓,才有苁蓉(从容)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