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夏秋季节,暑气当令,气候炎热,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小儿更易感触而发病。
证见
起病急,烦躁发热,口渴腹痛阵阵或伴呕吐,溲赤而短,泄物暴注下迫,日十余次,甚者更多,呈蛋花样,色黄或褐,气味秽臭,肛门灼热,甚者精神萎靡,囟门及眼窝下陷,皮肤干瘪,面黄而青暗,唇干而赤,舌红少津,苔黄厚腻。
治宜
清热利湿,调中止泻。(具体分为两种治则,一种是燥湿于中,一种是渗湿于下)
取穴
燥湿于中主穴掐曲池6-7次,掐合谷6-7次,逆运内八卦3分钟,清四横纹2分钟,清补脾5分钟,补肾5分钟,清天河水2分钟。
渗湿于下主穴掐曲池6-7次,掐合谷6-7次,揉小天心3分钟,清补脾5分钟,分阴阳2分钟,补肾5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清四横纹2分钟,清天河水2分钟。
配穴:利小肠,泻大肠,推箕门,分阴阳。
随症加减:第一次治疗应先清热,第二天再调中止泻
方义
补肾、板门、小天心、曲池、合谷、清天河水—滋阴清热,退淤解暑湿,解口渴,利小便;分阴阳,利小肠—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分别清浊,利小便,解暑除暑热止渴;清补脾、八卦、四横纹—调中和胃助消化,消脏腑之湿热;推箕门—足阳明胃经,有渗湿利尿作用。
【中医儿科门诊地址】门诊楼一楼107(1)诊室
【联系方式】2279282 1509849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