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
宣传主题是
“防治肝炎,健康你我”
病毒性肝炎概况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5型,即甲、乙、丙、丁、戊型。从流行病学和预后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包括甲型和戊型,其特点是: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经传播,常有季节性高峰,可引起暴发流行;另一类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其特点是: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多为散发。由于乙肝疫苗接种纳入我国的计划免疫,目前我国儿童乙肝患病人数明显下降,儿童中携带乙肝病毒率小于1%。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恶心、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表现尿黄、目黄。甲、戊型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戊型肝炎黄疸前期较长,晚期妊娠妇女、年老者或慢性乙肝基础上,病情相对较重易肝衰竭;丙型肝炎病情较轻,多无明显症状。病毒性肝炎临床类型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衰竭或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可表现一系列肝衰竭综合征: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明显出血现象,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严重的并发症等。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等体征。
病毒性肝炎的规范性治疗
1.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慢性期宜进食适当的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碳水化合物摄取要适量,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避免发生脂肪肝,肝昏迷患者要限制蛋白质摄入,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禁食。恢复期要避免过食。绝对禁酒,不饮用或服用含有酒精的饮料、营养品及药物。
2.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并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以利康复。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有黄疸病人应使用退黄药,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且应住院治疗。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工作、学习。
3.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丙酚替诺福韦、替诺福韦、恩替卡韦及长效干扰素。部分患者经过长期的序贯联合抗病毒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目前也主张慢性乙肝抗病毒扩大治疗范畴, 以HBVDNA阳性就作为抗病毒治疗的指征,这样有助于最终实现消除乙型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疗程12~24周,清除丙肝病毒可达90%以上。慢性肝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还包括调节免疫、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抗纤维化及心理治疗等措施。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原则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肝炎肝硬化可参照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的治疗,可口服临床多中心验证有效的中成药,有脾功能亢进或门脉高压明显时可选用介入或手术脾切除治疗。
病毒性肝炎如何预防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原则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戊肝疫苗可分别阻断甲肝病毒、乙肝病毒、戊肝病毒的感染。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
HBsAg阳性的母亲在孕期中后期给予口服替诺福韦或丙酚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可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